8月22日,我院神經外科景文記主任團隊開展了全市首例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治療動脈瘤手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治療動脈瘤手術的開展標志著我院在治療動脈瘤領域再次取得顯著突破。我院血管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動脈瘤手術量及手術技術水平均位于全省前列,血管微創(chuàng)治療已成為我院一大技術特色。
患者基本情況
患者女性,67歲,主因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1年余,復查發(fā)現(xiàn)左側小腦后下動脈瘤復發(fā)入院?;颊邇赡昵靶∧X后下動脈瘤破裂出血,急診行支架輔助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術后恢復良好。1周前在外院行腦血管造影,左側小腦后下動脈瘤復發(fā),建議行密網支架植入術,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入住我院。
術前DSA
手術過程
術中血流導向裝置到位
釋放血流導向裝置
微導絲按摩血流導向裝置
血流導向裝置貼壁良好
通過血流導向,復發(fā)瘤內充盈血液明顯減少
術后效果
術后患者全麻蘇醒,神志清楚,語言流利,無任何神經功能缺失。第二日復查顱腦CT,未見繼發(fā)梗塞及出血。
21世紀之前,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主要手段是使用彈簧圈進行瘤內栓塞,90年代末期球囊輔助和支架輔助技術開始應用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顯著擴大了動脈瘤的治療范圍,也帶來了血管內治療在臨床效果上的明顯提升,并逐漸使血管內治療超越外科手術成為顱內動脈瘤治療的主要方法。然而,一些特殊類型和復雜的顱內動脈瘤,如大型和巨大型動脈瘤、梭形動脈瘤、血泡樣動脈瘤及涉及節(jié)段性血管病變的動脈瘤等類型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傳統(tǒng)單純或支架輔助栓塞動脈瘤的治療預后與動脈瘤形態(tài)位置、使用的彈簧圈種類及術者經驗技術高度相關,同時瘤內栓塞治療這些動脈瘤的閉塞率、復發(fā)率因彈簧圈栓子結構壓縮及移位常無法達到滿意的結果。為解決這些動脈 瘤治療的難點,“血流導向”這一全新治療理念逐漸被關注并開始嘗試實踐,并在全世界各大神經中心逐步應用。